在這篇文章,我想分享一下成人如何學會用外語流暢地和外國人溝通。成人無法學習外語,常常是因為心態上沒有建立適當的觀念,因此給自己找了許多理由,認為自己無法學習。首先必須先釐清一點,把外語學得跟母語者一樣,確實並非人人都能達成,但如果是想把外語當成溝通或知識取得的工具,這個目標就算是年紀不小的人,也都能達成。這篇先談談心態,將來有機會再分享學習上應該注意的細節。 1. 接受不舒服的感覺 說外語的時候,特別是在國外,很多本來簡單的事情都變得很困難,例如在商店裡買東西,或是在餐廳點菜時,除了想問的問題不知道怎麼開口之外,店員回答的一連串外語,也可能讓人聽不懂,因此尷尬地不知道該怎麼辦。這種不舒服的感覺我們必須接受並適應它,這是學習外語必須經歷的長期過程。 幼兒學習說話,說不好被糾正,不會有情緒反應。但是成人學習外語卻容易因為老師的糾正或母語者不耐煩的表情而時常感到挫折。因為說母語的時候我們能輕鬆表達出自己的想法,但是說外語時我們卻變得很笨拙。因此,我們必須時常提醒自己這個不舒服的感覺是正常的,不是因為自己能力不佳;而且這個情況會隨著外語能力的提升而漸漸減少,請努力撐過這段時期。 2. 結合興趣與外語 學習外語是一段長期的過程,詞彙的學習更是無止境。此外,外語的學習會經歷好幾次的瓶頸也是正常的。把外語和興趣結合在一起,或是通過外語來享受感興趣的事物,這樣才能長期地學習下去。例如喜歡看電視劇的人,可以找外語的電視劇來看。喜歡時尚的人,就找外語的時尚雜誌來讀等等。如果單純喜歡和外國人聊天,交朋友也很好,但是這時候聊天的話題可能都是生活上的簡單的事情,除非跟外國朋友有共同的興趣或是變成非常要好的朋友,那麼聊天的主題才可能更深入。 3. 不要放棄,不要跟別人比較 有些人學習得快,有些人學習經歷較長,有些人發音特別好,有些人詞彙量特別豐富......這些都跟每個人的學習歷程有關。我們只需要慢慢發現自己的進步,每一次都比上次更好,那就值得鼓勵了,不需要跟其他的學習者比較而讓自己覺得能力不足。這種沮喪感容易讓我們放棄學習。有些人中文說得很好,也許他們去過台灣或中國學習過,他們也是克服了許多困難才有今天的外語能力,那麼才學習一兩年時間,並且每週只花很短時間學習的我們,何必跟他們比較呢?我們只要持續學習,並且增加每天的學習時間(每天只學習半小時也很有用),很快我們也能達到一樣好的語言程度。 以
文章難度:中、高級 生詞和句型請見文末( 新しい単語と文型については、記事の最後を参照してください) 我們之前說明過台灣華語和中國大陸普通話在語音和詞彙的使用有很多不同。 幸好 ,在語法 上 的差異不多。接著我們看一下語法上的差異有哪ㄧ些: (當然還有許多語氣詞的不同,但是這比較偏向地方特色而不是標準語法,所以這篇文章先不討論。) 第一、有些詞類的功能不同 「 尊敬 」 1. 在台灣華語是動詞或名詞。例如:我非常尊敬我爺爺。他的努力贏得許多人的尊敬。 2. 在普通話除了上面的用法,還可以當作形容詞(狀態動詞)。例如:尊敬的女士先生們。台灣人能聽懂,但是不會這麼說。 第二、助詞構成A not A問句 特別是「有」 1. 在台灣華語和中國南方 受到 方言的 影響 ,「有」可以當助詞, 作為 A not A 的問句。例如:你「 有沒有」 吃飯?你「有沒有」聽懂? 2. 在中國北方「有」不是助詞,只有一般動詞的用法(to have)。 同樣的例句,在北方會說:你吃飯了沒有?你聽懂了沒有? 不過 近年來,有些北方人也 漸漸 接受「有」的助詞用法。 第三、表示 嘗試 的句型 「V. V. 看」 1. 在台灣可以說:吃吃看 (V. V. 看)或 吃看看(V. 看看)都常聽見。 2. 在普通話只說:吃吃看 (V. V. 看) 第四、「用」的功能 1. 「 用」+工具 。 例如:我「用」毛筆寫字。這個在兩地的中文是一樣的。 2. 在台灣還多了一個功能「用+動作名詞」 例如:在博物館裡請不要「用跑」的。 下次你和不同華語區的朋友說話時,別忘了「試試看」這些不同的句型! 生詞與句型學習: ...上 :(在...方面)in terms of; in regard to 尊敬 :respect 受到...影響 :being influenced by... 作 為 :regarded as; used as 不過 :however; but 漸漸 : (慢慢 地 ) gradually 嘗試 : (試著) to try